林治:關于茶藝的思考
茶友網首頁 個人中心
下載APP 下載APP
手機訪問 手機端二維碼

林治:關于茶藝的思考

  最近我國茶界對茶藝掀起了一場爭鳴。好啊!我覺得這是一場非常及時非常有益的討論。

  說它非常及時,是因為茶藝在我國大陸地區(qū)的復興已有近四十年的歷史,隨著時間的推移,褒貶越來越兩極化,批評的聲音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尖銳,現在到了大家該展開坦誠交流,認真總經經驗與教訓的時候了。

  說它有益,因為現在是自媒體時代,茶藝理論說什么的都有,相當混亂,老茶客們感到痛心疾首,青少年愛茶者感到無所適從。理不辯不明,我們應當正視問題,從理論上辯明是非,這樣才能指導茶藝實踐健康發(fā)展,推動中國的茶藝跨上新臺階,走向全世界。

  那么當前中國的茶藝究竟存在哪些問題呢?我個人認為主要有四點:

  一、一些熱衷于茶藝的人至今尚不懂得什么是茶藝

  茶藝是什么呢?茶藝既是傳統(tǒng)的民間品茶藝術,又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做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它必然有自己明確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研究任務。目前的高校教材《中國茶藝學》對茶藝是這樣論述的:“中國茶藝是在茶道精神和美學理論指導下的茶事實踐,是一門生活藝術。”茶藝研究的對象是茶的內在美,茶藝的本質是通過優(yōu)雅忘我地泡好一杯茶,符合禮儀地敬奉一杯茶,使大家身心愉悅地享受一杯茶。茶藝的研究任務是在深入了解茶性的基礎上,古法創(chuàng)新,新法承古,融匯東西方文化,引進時尚元素和相關的藝術,創(chuàng)編出多姿多彩,有實用價值,能受到當代各個階層不同群體歡迎的喝茶方法。但是,許多茶藝愛好者甚至個別茶藝老師離開了茶藝的本質,不是把主要精力用于研究如何泡好茶,如何創(chuàng)新喝茶的方法,而熱衷于用茶編故事。以茶為題材編故事并且表演出來那也是藝術,不過那是茶劇、茶小品、茶微電影而不是茶藝。如果把茶劇、茶舞、茶小品、茶微電影當做茶藝,那么勢必會誤導修習茶藝的人舍本求末,走上華而不實之路。當然,茶藝不是不可以和表演藝術相結合,但是必須以扎扎實實泡好茶為根本,其它藝術只能是錦上添花,不可畫蛇添足,更不可喧賓奪主。

  二、不明確茶藝的特點

  我們對茶藝的定性是“茶藝是一門生活藝術”。藝術有不同的歸類,為什么我們不把茶藝歸為“表演藝術”而歸為“生活藝術”呢?因為表演藝術重在視聽效果,只要好看好聽它就算是成功了。而生活藝術重在實用,它強調過程美與結果美相統(tǒng)一。茶藝的過程美包括根據主題營造品茗環(huán)境,根據所沖泡的茶類以及這套茶藝所反映的年代、民族、社會階層來選配茶具,然后緊扣主題布席、著裝、配背景音樂和解說,同時展示沖泡技巧。

  要達到茶藝的過程美必須學習茶藝美學,并能夠根據茶藝主題正確應用茶藝美學法則。目前歸納出的茶藝美學簡稱“七無五有”。“七無”是用禪語概括的中日兩國都常用的七條法則:不均齊美(無法)、自然美(無心)、簡素美(無雜)、幽玄美(無底)、枯槁美(無位)、脫俗美(無礙)、靜寂美(無動)。“五有”是我國古典美學在“七無”之外還強調的美學法則。即:有對稱、有照應、有節(jié)奏、有韻律、有調和對比。通過上述法則的靈活運用,達到和而不同,違而不犯,多樣統(tǒng)一的總體美。

  茶藝的“結果美”即落實到扎扎實實泡好(煮好)一壺茶。這看似簡單,但是卻必須在老師的指導下,在了解茶性的基礎上反復用心苦練基本功才能做到。泡茶的基本功最重要的是把控好投茶量、沖泡水溫、出湯時間三個變數。這里要特別強調是“變數”而非“常數”。“變數”要求根據情況靈活掌握,不做僵死的規(guī)定。但是很遺憾,據我所知有不少培訓機構的老師在茶藝教學中強調泡茶要標準化,即所沖泡的茶選定之后要用多少度的水,投茶量應該是多少,浸泡多久出湯都有固定的常數。這些老師把茶葉審評法用于茶藝教學。殊不知茶葉審評要求標準化、規(guī)范化,講常數是完全正確的。但是茶藝是為不同的“上帝”泡茶,要滿足“上帝”的愛好是茶藝師的天職,因此茶藝泡茶要因人而異、因天氣而異、因品飲者的心情而異。不同年齡、不同茶齡、不同性別、不同地域的人對同一款茶的濃淡和溫度的喜好是不一樣的。即使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季節(jié)或不同的心情下對茶的濃淡冷熱的喜好也不同。連老百姓都知道:“若要濃、釅、香就高溫泡茶,若想鮮、爽、甜要低溫泡茶。”并總結出了“冷水泡茶慢慢濃”的經驗。我們在茶藝教學中切不可照搬照套茶葉感官審品的方法,更不可因循守舊,在訓練茶藝實操時從一開始就要指導學生學會觀言察色、練習與人溝通的技巧,做到體貼入微,能根據“上帝”的喜好把控好投茶量、沖泡水溫、出湯時間三個變數,沖泡出最受客人喜愛的茶。

  茶藝的另一個特點是在茶藝演示過程中泡茶者是綠葉而不是紅花。茶藝的重點不是展示人之美,而是通過人去展示茶的色香味之美以及泡茶的程序和技巧之美。然而現在的茶藝比賽中有一些選手忽視了泡茶,而是竭力追求表現自己個人之美。更不堪的是有一些茶藝愛好者不懂得我

  國古典美學的兩條最高原則:一是“美到極致是自然”,二是“至真至誠才能動人”。所以他們在演示茶藝時裝模作樣,矯情媚俗,夸張造作,不僅不美反而讓人反感。

  當然,在茶藝美的六大要素(人之美、茶之美、水之美、器之美、境之美、藝之美)中人之美列在首位,茶人之美包括儀表美(含形體美、服飾美、發(fā)型美)、風度美(含儀態(tài)美、神韻美)、語言美、心靈美,但是這些美都不是刻意表現出來的,而是在人茶合一的茶藝演示過程中自然流露出來的。表現為神情淡定從容、自信自然;舉止言談禮儀周全、氣質高雅;待人接物自尊自愛、和藹真誠??梢赃@樣概括,茶人之美,男性堅毅如松,虛心如竹;女性淡雅如菊,氣質如蘭。

  三、“傳承”要尊重史實

  在傳承歷史茶文化方面,我看過的茶藝節(jié)目中,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是把當前影視中亂搞歷史穿越的毛病引入到茶藝中。選定歷史題材之后,不下苦功夫去研究所要反映的那段歷史,比如,演繹唐代茶藝的可能沒有認真學習過陸羽的《茶經》,演繹宋代茶藝的可能沒有讀過趙佶的《大觀茶論》,演繹明代茶藝的可能沒有認真研究過朱權的《茶譜》,更不要說去廣泛搜集有關朝代的服裝、音樂、家具、茶器及民俗文化了。不少仿古茶藝不是通過茶藝傳播正確的歷史知識,而是亂搞“穿越”,把中國茶史攪成了一塘渾水,后人不知道要費多少力氣才能澄清。

  四、茶藝的理論體系急待創(chuàng)新

  目前我國的飲茶人口僅占總人口的33%,即每三個人當中只有一個人愛喝茶。我們的人均茶葉消費量也不盡如人意,所以我國的茶葉已開始大量壓庫,有人預測2020年的壓庫量將突破200萬噸,這是嚴重阻礙我國茶產業(yè)發(fā)展的大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我們的喝茶方式保守、單調、創(chuàng)新的阻力很大。我國漢族茶人習慣于清飲,即品茶時不加任何輔料或調味劑,聞的是茶的本香,品的是原汁原味。清飲固然很好,這種方法精細高雅,并且是鑒賞茶葉的必須手段,但是它有很大的局限性,無法滿足兒童、青少年、婦女、少數民族的不同愛好。我在教學實踐中提出,我們的茶藝應當盡快建立起精細高雅的清飲、溫馨浪漫的調飲、養(yǎng)生健體的藥飲三足鼎立,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新理論體系。

  在茶藝培訓和推廣時應當“四輪驅動”。即釆取對表演型茶藝、生活型茶藝、營銷型茶藝、養(yǎng)生型茶藝分別培訓的方法。用表演型茶藝宣傳茶文化或提升企業(yè)和品牌的知名度。用生活型茶藝引導消費,促進以茶構建健康、詩意、時尚的美好生活。用營銷型茶藝解決賣茶難的“臨門一腳”問題。養(yǎng)生型茶藝應當打破行業(yè)界限,主動聯合醫(yī)學界、營養(yǎng)學界、現代養(yǎng)生學界、佛教界、道教界和藝術界,集各方面之所長,創(chuàng)立以茶養(yǎng)生,以道養(yǎng)心,以藝悅人的茶道養(yǎng)生新方式,使人們可以在充分享受多姿多彩的美好生活的同時益壽延年。

  至于目前有些人在激辯的茶藝是當繁還是當簡?是當返古還是當創(chuàng)新?是當熱飲還是冷飲?我覺得這些“問題”本身都不是問題,因為喝茶是很自由、自在、自我的事,無須強求一致,只要能喝出健康,喝出好心情,就是好茶藝。另外,茶在中國既是一種生活,又是一種享受,還可以是一種修行。茶是一種生活,指的是“柴米油鹽醬醋茶”,在這個層面上飲茶講究方便,簡易,實惠。茶是一種享受,指的是“琴棋書畫詩酒茶”,在這個層面飲茶講究溫馨、浪漫、有趣。成功人士追求以茶享受多彩人生,這無可指責。若把茶做為修行的一種法門,那么遵循一些清規(guī)戒律,講究儀式感也是天經地義的事。茶道最講“感恩、包容、分享、結緣”。以包容之心來探討茶藝,一切都好解決。

  朋友們,希望我們攜起手來共同推動茶藝的改革創(chuàng)新。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中國百花齊放的茶藝能夠讓中外茶友從一杯中國茶中品味出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品味出中華民族異彩紛呈的民族風情;品味出當代中國茶人海納百川的包容之心和與時俱進的創(chuàng)新精神。歡迎批評指正,相互交流。

 注:本文原創(chuàng)——林治茶文化工作室林治茶文化工作室